为了上好这节课,也做了比较长的时间的准备,预设时尽可能多地考虑了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境,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但在实际实施中,还是有不少问题是自己未曾预料的,一节课上下来,虽然比较好的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是就以师生互动交流、课堂气氛活跃上来讲,感觉做得很不到位。
一、课前交流,你不情我不愿
课前,为了与同学们沟通,拉近双方距离,以使后面的教学能够进行有效地交流,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佻知道你们学校为什么要叫夏丐尊小学吗?在我的意料中,学生应该能够说出那么一二三四来,结果,学生一片茫然,只能由我在尴尬中自己简单地进行了解释。接着,我向他们介绍自己学校附近的老屋,出示了一些图片,虽然很想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兴趣,结果还是一片沉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课就在师生间的不情愿中拉开了序幕。
这是一个开课不多的班级,人数较多,有50多人,但整体气氛比较沉闷,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教师没有预先熟悉班级,希望仅凭课前互动达到良好的效果,结果当然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影响了整节课的效果。有一点也需指出的是,作为一所以名人名字命名的学校,如果不知道学校为什么要以他为名,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欠缺吧。爱校、爱国体现在什么地方,这不是空洞的,抽象的,知道学校的荣誉,特点,学校的由来,家乡的特点,国家的名胜古迹等等,都是最基本的。由此想到了前几天学生刚做的一张与量的计量有关的练习卷,其中有两题:长江长6300(),我国领土面积是960万(),让学生填单位,结果有不少同学填错了,我对此进行了比较严厉地批评,也让我反思了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缺失,空洞的说教,还不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了解学校、了解家乡、了解祖国来得更实在。
二、学习材料,过高估计学生能力
为了让学生经历由不同的分数单位的加减法到一般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探索过程,课上为学生准备了一个四色图,通过先后出示不同的色块,让学生说各占几分之几,然后再计算两块不同的色块共占几分之几和一块比另一块大几分之几,应该说,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探索更形象,更易于操作,发现不同的方法,不至于落入就分数而言分数,过于单调抽象。但是,由于为了过于强调一种学习材料的重复利用率,因此设计的分数不是很合理,导致学生一下子看不出是几分之几(设计的分数是1/3、1/9、4/9),同时,由于这几个分数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在算法多样化上也有欠缺,课出现冷场,在所难免。现在想来,不如改为1/2、1/4、1/8的四色图,让学生通过这个四色图得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再研究不同分数单位的计算方法,再过渡到一般分数加减法。
三、练习活动,指令不清,影响理解,效果不佳
课上安排了三个练习,第一个练习比较简单,学生没有多大问题,但是第二个练习和第三个练习,则出现了不少问题。第二个练习要求学生用5/8、5/6、5/12三个分数组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由于我的要求不清,不少学生以为可以组成连加或连减的题目,以至在让他们回答可以组成几题时,都无法回答,我只能在无声中尴尬收场,让学生自己先试着写一写,结果在巡视时,就发现了不少学生就在写连加或连减的式子,于是赶快进行纠正,这显然是自己指令不够清晰,导致学生理解歧义,没有充分发挥练习的作用。第三个练习是逆向运用的练习:已知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和是11/12,求这两个异分母分数。意图是通过这一题让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把一个分数拆成两个分数的和,进而拆成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和。但是由于没有比较好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练习,学生更多是个体学习,因此,没有比较好地完成这一题,更不用说探索其中的规律了,更重要的是前面已经用去了太多的时间,这一题只能匆匆而过,我代替学生讲了讲思路,练习的效果可想而知。
总体来说,虽然教师自己在理念上已经完成了转变,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认知起点的了解,让学生自己提出学习材料,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发现数学结论,让学生充分经历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是怎样解决的过程,但是由于在实施过程中只见本不见人,没有比较好的与学生沟通,因此出现了太多的变数,加之自己调控能力的欠缺,因此整节课比较沉闷,不够活跃,唯一值得自慰的是:课堂作业来看,学生的掌握程度是很高的,没有出现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