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捞铁牛》文本的解读与执教
上学期我刚刚执教完北师大版三年级的《捞铁牛》一课,对于本课的解读我定位在怎样捞上,在捞
的过程中渗透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即体现和尚的智慧同时又有科学知识的渗透。对于怎样捞铁牛一部
分,仅仅限于弄懂捞铁牛的过程我认为这样处理比较浅浮,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则是训练的
重点,语言叙述的严密性与条理性是学生学习语言、训练运用语言的良好范文,这才应该是本课语
言学习的重点。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初步读书整体感知捞铁牛的原因等,精读细品捞牛的过程。在
捞牛的过程中采用学生熟读了解作者的叙述语言,借助图表等方式学生分步叙述内化语言,学生采
用讲解员等方式向大家介绍怀丙捞牛的过程运用语言,抓住叙述条理清楚的词语进行说话训练学习
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在我执教的这堂课上此环节整整用去了三十几分钟,最后我仍没有摆脱课程适
度拓展的理念给学生提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在当时有没有更好的捞牛的方法。(这一环节是参考
的有关资料,其实就是这一环节让我有了新的思考,这样的环节是否精彩,这样的课堂环节是否有
效)。
我所听到的公开课《捞铁牛》
在某一次较高层次的公开课中听到的《捞铁牛》的教案如下:
1、 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提出问题。谁捞铁牛?为什么捞?怎样捞?铁牛怎样掉到河里的……(
学生为了提问题而提问,看似学生真实读书的痕迹,其实是大多数是无实效问题)
2、 再读课文解决问题。学生再一遍读书轻松自如的按照老师板书的问题一一回答,最后老师保留
一个重要问题怎样捞?
3、 三读课文解决怎样捞。学生找到相关的段落读文,学生看捞铁牛的录象,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录象捞牛过程,讨论怀丙出色在何处。
4、 讨论有无更好的捞牛方法。环节如下:
师:同学们你们开动脑筋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捞铁牛?相信你们一定比怀丙更聪明,小组讨
论讨论。
生:四人一组讨论,教师巡视。
……
生1:用吊车….(学生汇报现代工具)
师:在当时没有这样的先进工具,再想一想在当时的情况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同桌说说。
生:同桌第二次讨论
…….
生2:我认为可以再找两条同样的船,把泥沙铲到另外两条船上,这样来回倒,捞剩下的铁牛只用这
些泥沙,防止铲到河里污染河流。(听课教师报以掌声)
师:你比怀丙聪明多了,并且还懂得了环保,真了不起,掌声鼓励。
生3:那样用泥沙多麻烦,干脆直接放大水桶装水更方便。
生4:装水还要弄桶或改造船,往船上装石头更好。
生5:装石头还得搬运,直接找人就可以了,直接走上船更方便。
……
师:同学们积极发言,想象丰富你们都比当时的怀丙聪明多了,长大后一定更优秀……
我对这一环节的质疑
当我执教本课时处理完怎样捞即训练完语言后用时三十几分钟,然而这位老师用了近十五分钟
,采用了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来处理其他的捞牛方法,并且赢得了听课教师的掌声,疑问一这样
的环节用时如此长精彩的背后到底有多少教学实效?质疑二学生真的比怀丙聪明,我在课上的结论
却是怀丙的确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师”,因为他等因地制宜实现了“他们是被水冲走的,我还会让
水把他们送回来。”质疑三怎样捞用时甚少深入的语言学习与理解太少,然而所谓精彩的环节费时
过多,这样的语文课怎样评价?质疑四:怀丙不够聪明不及我们同学,价值趋向与文本解读是否有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