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分类 板报设计 教学管理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科学教学 思想品德教学 小学美音体教学

《螳螂捕蝉》精彩说课设计 - 秋儿

12-01 00:29:40 | http://www.youjiao51.com | 456 |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

《螳螂捕蝉》精彩说课设计 - 秋儿
                 《螳螂捕蝉》说课设计
                                 江都市实验小学    赵秋香
                        一、       说教材
                        1、教材体系:《螳螂捕蝉》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与《最大的麦穗》、《爷爷的芦笛》构成一组说理性的单元。《螳螂捕蝉》选自刘向的《说苑》,《说苑》一共20卷,这是其中第九卷“正谏”中的一个古代寓言故事。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曾经接触过一些古代寓言故事,如:《滥竽充数》、《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他们对这类课文并不陌生。
                        2、教材内容:《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与以往所学的单纯的寓言有所不同,它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并下了死命令不准别人来劝阻他,一位少年巧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会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智劝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它是历史故事中包含着寓言故事,而故事里又隐含着道理,少年巧用故事来劝戒吴王的一篇文章。全文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积累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b、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c、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以说促读,理解语言文字,感悟少年的聪慧、勇敢,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能辩证地看待吴王这个人物。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教学难点:理解“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5、教学安排:
                        根据这篇寓言故事的特点,以及高年级段学生的实际学情,本课打算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解生字词,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精读感悟,以说促读,明白道理。
                        6、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说苑》“正谏”中的几个小故事。
                        二、       说教法、学法
                        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自主探究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孩子们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根据这篇寓言故事在写作上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努力将人本与文本相结合,准备采用以下的教法与学法:
                        1、首尾段落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紧扣重点指导复述,情境朗读明白道理。
                        3、补充阅读材料,培养阅读兴趣。
                        三、说教学程序
                        以第二课时为例,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
                        1、激发兴趣,导入本课。
                        2、对比朗读,探究生疑。
                        3、以说促读,入境悟理
                        4、拓展阅读,课外延伸。
                        第一个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本课。(本环节预设1分钟时间)
                        我将这样导入新课: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少年机智地用一个故事阻止了一场战争,这个故事让吴王明白了一个道理,从而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上节课我们已初步认识了这位少年,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寓言故事也是学生较感兴趣的一种体裁。设计这一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这节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调。
                        
                        第二个环节为对比朗读,探究生疑。(本环节预设6分钟左右的时间)
                        课件出示文章的首尾两段话: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
                        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学生自由朗读这两段话,再指名读,引导思考:读了这两段话,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呢?
                        学生可能会提出少年的“这番话”指的是哪番话?吴王为什么会
                        恍然大悟,他又悟到了什么?大臣、少年都劝吴王,为什么大臣劝后吴王仍是执迷不悟,而少年一劝吴王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呢?在学生充分质疑后,我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合,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古人又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根据文本进行质疑问难,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来,能激发他们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第三个环节:以说促读,入境悟理。(本环节预设20分钟左右的时间)
                        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难点部分,我打算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找出少年讲的故事,指导朗读、复述;然后抓住重点句子,理解寓意;最后回顾全文,分角色朗读,进行作业练习。
                        首先教学第一层:少年的“这番话”是指哪些话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找一找,读一读,再指名读,齐读,假如你们都是少年,我就是吴王,谁来劝劝我这位吴王呢?捧着书读,能打动吴王吗?恐怕不行,看看书,看看插图,练一练,看能不能复述。再指名复述,学生评。
                        然后教学第二层:在你们说的话中有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吴王的心,是哪句呢?学生齐读:“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引导学生明白“它们”、“眼前的利益”、“身后正隐伏着祸患”的双关意思。教师相机板书。接着讨论吴王因为想到了什么而恍然大悟呢?他又悟到了什么?理解“恍然大悟”并造句。这一问题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起他们继续探究的愿望。学生可能会谈到,吴王想到自己就像螳螂一样,楚国就是蝉,而诸侯国就是黄雀,吴王眼前的利益是楚国,而身后的祸患是吴国很有可能被诸侯国所灭。
                        最后教学第三层:这么精彩的故事,你愿意连起来读一读吗?同桌两人分角色读课文的三到十一小节。读完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并讨论关键问题:为什么大臣劝吴王,吴王不听,而少年劝后,吴王就恍然大悟呢?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述这个故事呢?
                        通过小组讨论,让孩子们发表独立见解,主动获取知识,并相机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回顾全文,整体把握,体会少年的勇敢、聪明,他的劝是“智劝”、“巧劝”,而大臣的劝是“直劝”、“力劝”。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也照应了文章开头。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启发者、引导者,我把探究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注意了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
                        回顾全文后再进行作业练习,填空:《螳螂捕蝉》一文,主要写了少年巧用           ,从而         
                           ,体现了少年的           ,同时还告诉我们              道理。
                        这三个层次的教学,由整体感知,到局部精读,再回到整体感悟,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
                        第四个环节:拓展阅读,课外延伸。(本环节预设13分钟左右的时间)
                        刘向的《说苑》分“君道”、“臣术”、“建本”、“立节”等二十卷,其中第九卷“正谏”中收集了秦始皇、楚庄王、齐景公等人的历史故事十多个。课堂上我准备了四个小故事,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两个,自由组合,共同阅读,并讨论:学了课文,又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各抒己见,个性得到了张扬。最后我鼓励学生有兴趣的话不妨读读《说苑》整本书。
                        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树立了大语文观。《课程标准》中也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四、说效果预测
                        尊敬的评委,我在预设《螳螂捕蝉》一课的教学案前也阅读、浏览了一些相关文章,如特级教师薛法根的教学。我在思考时,主要想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实际学情,抓住文中对比明显的两段话以及能揭示故事道理的中心句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自主读书,讨论探究,从而获取知识。预计学生在说的这一块能生成课堂的亮点。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有些历史知识较丰富的学生还能补充一些历史小故事更深刻地来说明所学的道理。而在探讨“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联系时学生可能会有点难度,这时教师需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加以启发、引导。当然,在我今天的说课中还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希望各位专家能不吝赐教,谢谢!
                        
                        
                         板书设计:
                        23、螳螂捕蝉
                        螳螂
                        (吴国)
                           
                               蝉(楚国)        黄雀(其他诸侯国)
                        少年智劝吴王(有勇有谋)

                        

关键字: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大全,小学语文说课稿大全   

我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