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分类 板报设计 教学管理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科学教学 思想品德教学 小学美音体教学

无痕天空《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实录

12-01 00:19:18 | http://www.youjiao51.com | 457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

无痕天空《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实录
无痕天空《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实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能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在读文悟诗中,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
 
教学重点:
1、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能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2、让学生在读文悟诗中,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整体感知古诗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首诗,看:(屏幕出示《静夜思》、《泊船瓜洲》),你能来读一读吗?
生1:(读《静夜思》)
师:读得很正确。第二首谁会读?
生2:(读《泊船瓜洲》)(“间”的字音读错。)
师:“间”读jiàn,是间隔的意思,谁再来读?
生3:(再读《泊船瓜洲》)
师:很好,字正腔圆,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泊船瓜洲》)
2、揭题
师:这两首诗都饱含着浓浓的思乡之情。李白的思乡之情就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安石的思乡之情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属于王维的思乡之情是——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3、释题:
师:这里的“佳节”就是——
生: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那是一个美好的、团圆的节日。在这样的节日里加倍地思念亲人,再齐读课题,读好它。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4、出示古诗
师:这个课题出自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古诗卡片),你能来读准它吗?
生1:(读古诗)(“山东”读破了)
师:这里的“山东”不是我们现在行政区划的山东省,而是在华山的东面,这一片广大的区域,统称为“山东”。(边说边板画演示),谁再来读一读,读准每一个字,每一句诗。
生2:(读古诗)
师:你读得真好,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还读出了节奏。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吗?(出示标节奏后的古诗)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诗的节奏来。
生:(齐读古诗)
师:相信学习课文后你会吟诵得更好。
 
(评析:通过紧扣课题入手,到展示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感,达到读诗的第一层面,引出读诗的第二层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师:人们是怎么过这个节的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读一读。
生:(快速默读)
师: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生1:一年一度重阳节又到了……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生2:我找到的是:以前在家乡时……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师:你们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找准了。(出示文字两段)
2、体会过节习俗
师: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人们是怎么欢度的。
生1:重阳节要登高望远
生2:重阳节还要头插茱萸。
师:登高望远,头插茱萸,这就是重阳节的习俗,就像我们春节要吃年夜饭,要拜年一样。看:(屏幕出示茱萸图片),这就是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代的人认为重阳节戴上它可以驱邪避灾,代表了人们一种美好的心愿。
 
(评析:初步读懂古诗的意思,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为理解“佳节”的热闹埋下伏笔。)
 
三、体会“热闹”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重阳节过节的这种“热闹”呢?我们先来看第一段文字。
生1:(指名朗读第2节第1、2、3句)
师:我听到了你是那样的兴高采烈。(出示词卡:兴高采烈)“兴高采烈”是什么意思?
生1:非常高兴。
师:换个词儿说,就是:——
生1:高高兴兴
生2:喜气洋洋
生3:喜出望外
师:想不想看看人们欢欢喜喜欢度重阳的情景?(媒体显示人们欢度重阳节的情景)  大家上无处不有的热闹,每个人脸上都是——兴高采烈,男女老少都——
生1:兴高采烈
师:读得再快乐一些。
生2:兴高采烈
师:读得再热烈一些。
生3:兴高采烈
师:一起来。
生:(齐读)兴高采烈
师:还有哪个词也让你体会到了“热闹”?
生:扶老携幼
师:(出示词卡:扶老携幼)扶:搀扶;携:带着。看,这一家老老小小团聚着,一家几代人欢聚在一起,多么热闹,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谁来读出这种幸福的感觉?
生1:扶老携幼
师:人间最幸福的莫过于团圆了。谁再来读?
生2:扶老携幼
师:多么幸福啊!一起来
生:(齐读)扶老携幼
师:还有哪些词也让你体会到了热闹啊?
生:登高游玩、欢度节日
师:重阳节就是这样热闹啊!(出示:扶老携幼、登高游玩、欢度节日、兴高采烈)你能把这组词串读好吗?
生1:(读词串)
师:是呀,大街小巷到处都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到处都充满了人们的欢声笑语。重阳节就是这样热热闹闹的。
生2:(齐读词串)
师: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看一看?
生1:(指名朗读句子)(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出长安街上的热闹吧。
生:(齐读句子)
 
(评析:了解佳节的热闹。鸟鸣山更幽,节欢人更孤的感觉。通过画面,进入情境理解情境。)
 
四、师:为什么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呢?自由朗读全文,等会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1、交流
生1:因为王维离家的时候年纪很小。
生2:因为王维离开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
生3:因为王维他看到别人过节时很快乐,幸福,合家团聚在一起,而自己很孤单,所以他特别思念亲人。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
2、(屏幕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师:15岁,和我们现在上初一的孩子一样大,就已经离开家乡两年了,如果是你,心里是什么感受?
生1:我会很孤独。
生2:我感觉很寂寞,会很想家。
生3:我会非常非常思念亲人,想早点回去和他们团聚。
3、师:对,你们走进王维的心里去了。让我们把这一份思念送进语言文字中,用我们动情的朗读来表达吧。
生1:(读第一节第2句)
师:读得太好了,“已经两年了”:我听出了,那是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啊!分别的时间太长了,没有电话,没有网络,能不思念家乡吗?
生2:(读第一节第2句)
师:“两年”啊,这是孤独的两年,是充满思念的两年,这两年是何等的漫长。
生3:(读第一节第3句)
师:你离家的时间还不够长;你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还不够浓,不够深;漫长的时间让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生4:(再指读)
师:一起来。这一句中还有其它词语能让你读出思念的感觉来吗?
生:还有“15岁”
师:15岁,那么小,那么年幼,怪不得他“倍思亲”啊!
生:(齐读)
师:看——(板画):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以东,而15岁的他却孤身一人在华山以西的异地他乡长安。对于他来说,长安就是异乡,不是他的家乡,是另外的、别的地方。他自己就是到长安求学的一个客人,是一个异客。
师:长安和王维的家乡隔着一座险峻的华山,在交通很不发达的唐代,回家只能靠步行,不仅要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而且过了华山还有走很长很长的路程才能走到自己的家乡。真正是千里迢迢啊,回一趟家不知要走多久呢,不是想回就能回的啊!王维不知有多想念他的亲人呢。
此刻的他,身处热闹的佳节,却是——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看,这就是此刻的王维,他独自一人在书斋里,看着他,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生1:背井离乡
生2:举目无亲
生3:冷冷清清
生4:孤孤单单
生5:孤独无依
师:(屏显孤独的词串)谁来读一读。
生1:(读词串)
师:那份孤独还不够,引读——
生:(跟读)
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男生读热闹的句子,女生读王维孤独。
生:(合作读第2节)
3、师:同学们,你明白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原因了吗?是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谁来吟一吟?
生1:(吟诗第一句)
生2:(再吟第一句)
生:(齐吟)
 
(评析:由刚才热闹的场景到现在的独思有一个情感转换的空间,有沉思默想的空间。通过一组“词串”的总结、诵读,使学生能很快走入孤独的内心之中,使得他了解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所在。在学生的情感已经到达这一层面的时候,切入诗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感情吟诵,学生切切实实地走“近”了王维,体现文包诗的特点,诗文交融。)
 
五、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什么
1、师:重阳节的欢乐不属于王维,他孤独一人,不由伤感起来,此时王维在这美好的节日里在思什么?想什么呢?
生1:(朗读第三节)
师:其余同学静静地听,体会一下此刻王维的心情。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心情?从哪一句体会到的?
生1:我体会到了一种思念。
生2:我体会到了一种回忆过去美好生活的快乐。
生3:我体会到了王维的孤独和悲伤。
生4:我体会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牵挂。
生5:我体会到了他对过去美好生活的一种回味。
师:此时的王维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快乐生活的回忆中,他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读读这段对过去生活美好回忆的句子。
生1:(读第3小节中第一、二句。)
师: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读得真好,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一遍。
生:(齐读第3小节中第一、二句)
师:“手挽着手、登高远眺”也要读出那种亲热、幸福的感觉。
生1:(再指名读这两句)
师:那是以前的、曾经的、已经是很遥远的快乐了。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仔细听,老师读这两句是什么心情?老师为什么要这么读?  
(师范读)
生:老师读得很伤心,一点也不快乐。
生:我知道,那是因为这快乐的情景都是在回忆中,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所以老师读得很伤心。
师:如今王维孤单一人身处长安(指板书)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两地隔着高高的华山,还有漫长的路途,相隔很远,有千里之遥。这就是——板书: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生:(齐读板书的两个词语)
师:现在,王维看到的是人家的快乐,人家的热闹和幸福,自己只能悄悄躲在书斋里,独自一人咀嚼着思乡的酸涩,独在异乡为异客啊!以前(曾经)的快乐和幸福只能留在回忆中,所以此时此刻读这样快乐的句子只能是一种含泪的微笑。
生:(再回读第一、二句,指读,齐读。)
师:文字能读出感情,这里的省略号也能读出情来呢,这里的省略号它包含着什么?
生1:包含着诗人对家乡无尽的思念。
生2:包含着诗人许多的孤独与无奈。
生3:包含着王维的遗憾。
师:它多么像一声长长的叹息,读:
生:如今我们……
师:这里的省略号也多么像一条长长的思念小溪,缠缠绵绵翻山越岭,带着诗人回他魂牵梦绕的家乡。可是此时,诗人只能长叹:
生:如今,我们……
师:这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此时,不仅王维一个人在饱尝思亲之苦,他的兄弟们也正思念着王维。(出示图)当他们头插茱萸,登高西望,却发现独独少了王维,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生:要是王维在家就好了,可以和我们一起欢度重阳了。
师:这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让我们来回味王维无尽的思绪吧。男生读山这头的王维,女生读山那头的兄弟,老师读两者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生:(与师分句齐读)
师:长长的思绪,深深的思念,就是“思绪万千”。这万千的思绪化作脍炙人口的诗句,就是——(出示古诗)。谁来有声有色的吟一吟。
生1:(吟诵古诗)
师:就让我们当一回小王维,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
生1:(配乐指读)
师:多么动情呀!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就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
生:(配乐齐背)
 
(评析:现在是走“进”内心。紧扣“思绪万千”,体会王维此时此刻的一种心路历程。通过学生个性化地读,老师放手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及时的点拨,真正走入王维内心世界,有一点感受就是一点收获。)
 
六、诗文对照
师:同学们,15岁的王维孤身一人,作客他乡,这就是——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在一起去登高游玩的情景让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王维想到兄弟们肯定和往年一样,头插茱萸,携手登高,嬉笑欢乐,可独独少了自己一个人,这就是——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王维将自己浓浓的思念,凝于笔端,写下了这首思乡名诗,仅用28个字就简洁、凝练的表达的浓浓的情。
 
(评析:诗文对照,使学生顿悟“文包诗”的体裁的特点,文字和诗句可以一一对应,在比较、对照中有深切体验。)
 
七、拓展升华,体会“思”之深切
师:王维仅仅在美好的重阳节思念亲人吗?不是,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想啊,念啊,曾经这样问过来自故乡的友人。(出示《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配乐师朗读)
师:朋友啊,你从家乡来,应该知道家乡的事情。你来的那天,有没有看到我家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学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仅仅想问家乡的梅花吗?他还想问什么?
生1:他还想问家乡的亲人们都还好吗。
生2:他还想问家乡的朋友都好吗。
师:一草一木总关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时,连家乡的梅花也深深地思念啊!轻轻地吟诵这首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
生:(配乐指名朗读,齐读)
师:所有的这些都凝成了一个字——板书:“思”,如今王维的这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已成了经典,成了千古流传的名句,所有远离家乡的人都会这样深情地吟诵——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评析:通过拓展古诗,使学生对王维的思乡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再次对文题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受到强烈的熏陶和感染。)
 
八、布置作业(出示)
师:今天的课就上大这里,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像王维这样的大诗人写的思念家乡、亲人的诗,准备来个赛诗会,好吗?
生:好。
师:下课。
 
 
板书设计: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异客               异乡
              天各一方
              不能相会

关键字: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小学语文课堂实录大全   天空

无痕天空《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实录相关的文章

我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