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完了《蘑菇该奖给谁》思考
上周五,上了一节公开课《蘑菇该奖给谁》。和以往每次上完公开课的感觉一样,心情怎么也轻松不起来,总觉得遗憾的地方太多,但课堂不可以重来。
《蘑菇该奖给谁》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黑兔和小白兔参加跑步比赛,小黑兔和骏马赛跑,虽然输了,却得到了妈 妈 的奖品大蘑菇,告诉学生要敢于有勇气和强手竞争,虽败犹荣。在设计时,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师父杨慧敏老师和组长刘荷英老师的指导下,深入细致地准备了教案,教学几大环节的设计还是可以的。上完课后,也得到了评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但是细节上却暴露了许多毛病。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作为一个最普通的人,细节决定着成败,而作为一个为人师表的教师,细节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突然想起在一次上课的时候,我的头发被羽绒服后面的扣子揪住了,于是我在一边讲课的同时,一边用一只手把头发拉了起来。当我在低头看下去的时候,发生了让我非常惊讶的一幕:班上同时有两三个女生都在用手抚摸着他们的长发。)在那一刻,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老师的一举一动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有多大,身教重于言传的魔力有多强。所以一节公开课,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课堂上的自己。
言归正传,这节课,让我发现了很多问题,也有很多的收获。
1.指导朗读
由于这是一篇非常受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我采用了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但是上课的时候,才发现,那个分角色朗读太突然了,在课堂上进行到这一环节的时候,我就感觉特别别扭。后来用叶老师的话来说“太陡了”,教学的设计应该一环扣一环,有一个梯度,学生学完了,应该让他们先小组分别扮演小黑兔,小白兔,比一比,看谁读得最好,有了这样一个过渡,学生再读起来,也就会好很多。还有,我觉得这节课我一直都在指导朗读,却忽视了通过平常的小组比赛来创造竞争的氛围,过于注重个别指导,而忽视了集体的力量。
2.不能做到“目中有人”
或许还是由于自己才工作不久,在课堂上,更多的我是在关注着自己,而不能做到更多的去关注学生,尤其是在公开课上,事先准备的蘑菇奖卡总不能适时适度的奖励,面对学生的回答,在上课时,我也会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自己有时候真想好好地夸他一翻,可是话到嘴边,却想不到用什么样合适的话来表扬他。我更多的是在想自己下一个环节的设计或者说我事先的准备,而忽视了课堂上的生成。要想做好这一点,还需要大量的积累和学习。
3.教师的基本功还需加强
自从我当老师以来,不管什么时候,哪怕是自己连续高烧几天,只要往讲台上一站,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劲,从我第一次上公开课时,很多老师就给我提出了这个问题,可我还是不能很好地改正。我的嗓子一直是提着劲在上课,不仅对自己的嗓子不好,更重要的是给学生造成一种听觉疲劳,以后,我要刻意地去改掉这个毛病。
4.语言不够精炼,不能很好地把握生成的时机
在讲课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应该有的废话。还有,又一次,我让学生读课文,第一个学生站起来,已经读得很好了,在这个时候,我就可以顺势引导下一个环节了,结果我又叫了第三个,第四个,其实后来的还没有第一个读的好,直到这个时候,我才进行了评价,进入令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这样的朗读似乎没有丝毫的意义。
最后一个问题:“兔妈 妈 为什么要把大蘑菇奖给小白兔?”第一个学生站起来就说:“因为他敢和高手比。”直奔主题,按说,在此基础上,我就可以拓展延伸了。可是我又绕了一大圈子:“能用你自己的话告诉小黑兔吗?”这样的问题,又有什么价值?
5.对学生课堂习惯的培养还是不够
公开课,展现在其他老师面前的不仅仅是老师的细节,还有学生的细节。或许老师的细节可以稍加掩饰,但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却是那么真实而自然。在课堂上,争先恐后的强答,急于展示自己的欲望,造成了学生自顾自的说,自顾自的闹,却不会“听讲”。认真倾听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但可以慢慢培养。今天看了田娜老师《让学生学会倾听》,深有感触。
当我回过头来,细细地思考,真的觉得这节课漏洞百出。但给我敲响了一个警钟:觉得自己欠缺的知识太多,需要的学习太多,很多地方做得都不够好。
或许千言万语都抵不过四个字“勤能补拙”吧。唯有这样,才能对得起领导,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良心,对得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