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分类 板报设计 教学管理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科学教学 思想品德教学 小学美音体教学
幼教无忧网小学学习网小学语文教学苏教版语文课堂实录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第十届现代与经典《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实录

第十届现代与经典《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实录

12-05 01:46:15 | http://www.youjiao51.com | 245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

第十届现代与经典《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实录

第十届现代与经典《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实录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青年骨干教师  陈玉林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人。(图)(板书:宋庆龄)边板书边强调“龄”的写法。

师:周恩来称她为国之瑰宝,二十世纪伟大女性。

师:(图)这是宋庆龄在上海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把一个人曾住过的地方叫——故居。(板书:故居)在庭院前有两棵樟树。(板书:樟树)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师:课前你们都进行了预习,现在来汇报预习情况。(出示生字:搬家、稠密、繁衍、瞻仰)生字会读了吗?

师:字音读正确了吗?请学生领读。一起读。

师:哪些字要提醒大家注意不要写错?

生:我要提醒大家注意繁字的左上边不是一个“每”,而是每字不出钩。

生:我要提醒大家注意“稠”字,因为与树有关,所以是禾字旁。

师:翻开书,在书上描红。要写正确、规范。

师:在这些词中,通过预习你知道了哪些词的意思?

生:我知道了繁衍的意思……

师:通过查字典知道的,能给繁衍换个词吗?

生:稠密是多而密的意思。

师:课文中是指什么多而密?

生:树叶。

师:文中瞻仰什么地方?在我们学校还可以瞻仰什么地方?

生:在我们学校还可以瞻仰爱字的大石头。

师:还可以瞻仰斯霞老师。到雨花台瞻仰什么?到天安门瞻仰什么?看让人崇敬的人或物用瞻仰。

三、精读课文。

师:课文哪些小节直接写樟树?

生:4、5小节。

师:读读第4小节,你看到什么样子的樟树?(出示:第4小节)

生:我看到樟树树干很粗,叶子很繁茂。

生:我看到樟树不高。

师:用书上的一个词概括樟树。

生:蓬蓬勃勃。

师:默读课文第4小节,用心感受樟树的蓬蓬勃勃。

师:从哪里感受到?

生:我从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感受到樟树的蓬蓬勃勃。

师:谁也从枝干感受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评价:你感受到了。)在读书的时候要用心,边读边想。(师范)

师:再请一位读。再推荐一位朗读好的读。男生读。

师:还从哪里感受?

生:我从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感受到樟树的蓬蓬勃勃。

师:还从哪里感受到?

生:我从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感受到。

师:樟树四季常青,再请人来读最后一句。注意红色突出的字。

师:请展开想象,注意老师给的提示:无论是什么还是什么,樟树总是蓬蓬勃勃。

生1:无论是风吹还是日晒,樟树总是蓬蓬勃勃。

生2:无论大雨倾盆还是骄阳似火,樟树总是蓬蓬勃勃。

生3:无论骄阳似火还是滴水成冰,樟树总是蓬蓬勃勃。

师:女生再读最后一句。

师:一年四季樟树要经历多少风雨,我们一起赞美这两棵樟树。齐读第4节。

师:你们都感受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想记住樟树的样子吗?用什么方法来记?先背什么?

生:先背枝干粗壮,再背树叶,最后背蓬蓬勃勃。

师:(图)按这样的顺序,自由练习背诵,看谁背得快。

检查背诵。分句背,三人连背等。

师:第5小节写樟树的什么?

生1:写樟树的可贵之处,有一种香气。

生2:写樟树不易招虫,因为香气驱虫。

生3:写樟树的香气永久保持。

师:这就是正确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想。哪几句写樟树的香气永久保持?把它划出来。

生1: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生2: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师:这就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

师:樟树在什么情况下香气永久保持?

生:枝枯叶落制成家具。

生: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师:樟树枝枯叶落意味着什么?

生:死亡。

师:可香气依然保存。

师:制成家具了,不是棵树了,可香气——依然保存。

师:哪怕变成什么?香气依然保存?

生:哪怕变成木渣子,香气也依然保存。

师:读这句,读出香气的永久保持,可贵之处。(板书:香气永存)

师:这节前几句谁来读?这是写樟树的吗?

生:是的。

师:通过对比,比出樟树的可贵之处。通过朗读,读出樟树的可贵之处。

师:记住香气永存的樟树,记住关键词会记忆的很快。四人一小组合作背诵。

师:这两棵樟树蓬蓬勃勃,香气永存。宋庆龄很喜欢。读读1—3小节找出宋庆龄喜欢的语句。

师:读第2小节,反映出宋庆龄舍不得。

师:而如今,第6小节——生读。

师:人们为什么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拿出课前准备的资料,四人一小组传阅。老师也准备了资料,你也可以读一读。

交流:生1:拿着资料读。(师:联系你的资料想想)

生2:宋庆龄创建福利社。(师:人们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生3:宋庆龄的一生与人民连在一起,所以人们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赞美。

生4:樟树的品质与宋庆龄的品质一样。

生5:宋庆龄像樟树一样外表柔弱,内心坚强。这是宋庆龄高贵品质的象征。

师:深情朗读老师补充的资料。

师:下课。

 

 

以下我是在听课前搜集到的一些资料。

托物象征法

雷其坤(北京市十一学校高级教师)

托物象征法,是借助具体事物表示某种特殊意义的方法。运用这种手法,可以使文章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运用了象征寓意法:白杨树“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有时,运用象征寓意法并不点明象征意义,要读者自己去领会,如高尔基的《海燕》。要注意的是,用同一事物可表达不同的寓意,相同的寓意也可以用不同的事物来表现。〔例文〕

樟树赞

茹志鹃

上海宋庆龄故居庭前有两棵树。

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着那房子大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广东有种英雄树,它长得很高。如果在它周围有别的树木,它一定要长得比别的树高出一段,方才罢休。据说它的花大,它的花红。仔细想想,即使花红如血,花大如轮,长在那么高的树上,伸着脖子,仰着脑袋,欣赏起来,难保一定有趣。

樟树不高,特别是它的躯干,茂茂盛盛的倒是它的枝丫。生发开来的枝丫,长到一定程度,犹如小树干那么粗壮。粗粗壮壮的枝丫,从同一个母体躯干里生发开来,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繁繁密密,荫凉特大。

这是两棵树荫很大的樟树。

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就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花花绿绿的;屈体前进的;以叶作伪装的;密密麻麻,不易发现的。它们自己寄生在树上,还在那里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并且教唆后代如何寄生。树蛀空了,它们也还不死,而且散开去,另去物色寄生体。

樟树不招虫。这个特点,在它作为树的时候,就表现得十分充分。别的树要喷洒药水,而它却不必。其奥秘也可能是到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在树的本身,树的内里,就有一种拒虫的气味。因为这是一种有益的气味,人们就称它为香气,更难得的是,樟树将这种拒虫的香气,永久保持,至死不变。这一点,恐怕世界上任何科学制作的化妆品,都难以做到的。即使当它枝枯叶谢的时侯,当它已经作为木料的时候,它的香气也永远不变,永不消失。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高就高在这里,贵也贵在这里。

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前有两棵树。有两棵荫凉特大,不招虫的樟树。

文章用樟树象征宋庆龄的品德和精神,委婉含蓄,“耐咀嚼,有回味”(茅盾)。宋庆龄深爱樟树,她因“舍不得庭前的两棵樟树”而不愿搬家,含蓄地透露出文章的主旨。文章接下来着力表现樟树不招虫的特点。樟树“粗粗壮壮的枝丫,从同一个母体躯干里生发开来,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繁繁密密”,这形象与宋庆龄奉献全部心血造福人民的崇高品德何其神似!“樟树将这种拒虫的香气,永久保持,至死不变”,这特点与宋庆龄嫉恶如仇、抗凶祛邪的斗争精神如出一辙!树的形象、树的特点,与人的品德、人的精神极为神似,赞树与颂人便完美地融合起来。

《樟树赞》的思考一:

中国传统惯把女性比作花。民歌中有“姑娘好像花一样”,“姑娘十八一朵花”。花朵柔弱正是中国传统女性的基本特征。但此花非彼花,不同的花往往象征不同性格的女性。《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抽花名签子一节,就是很好的例证:宝钗抽的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艳冠群芳”的牡丹,这与她雍容华贵的气质、冷静克制的性格非常相配。而黛玉则抽的是“莫怨东风当自嗟”、“风露清愁”的芙蓉,这与她多愁善感、“目下无尘”的性格也极相配。

然而,文章却将借樟树来赞美宋庆龄的高贵,这是与传统文化不合之处,这很有意思!值得品味。

《樟树赞》的思考二:

有朋友读了改编自《樟树赞》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是政治味浓烈的散文。的确从改编后的文章看来,的确是这样,尤其是改编后的文章末尾添加了一句:“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还有一开始写道宋庆龄舍不得樟树而不愿意搬家。这两处地方再加上作者赞的是政治人物——宋庆龄,因此,谁都有理由认为此文是一篇政治味道浓烈的时尚体散文。

然而我们来看《樟树赞》,却让我感觉它是一篇性灵散文,一开始我将它鉴定为哲理散文,是出里偏差,因为高贵的哲学思考类随笔文章读了,其实,我读的想的只是因此文而对高贵一词的含义进行的思考,这并不能鉴定此文为时尚体散文。

时尚体散文过于直白,过于应时,因而生命力短暂。而矛盾评价《樟树赞》时说:”耐咀嚼,有回味。“,这样的评论加上我们对”借物喻人“的《樟树赞》本文的理解体悟,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其实是一 篇性灵散文,即名士散文。此文更多的是作者对宋庆龄的高贵的灵魂的敬佩抒发之情,是作者自我对人的生活态度的一种发掘,是对人性美的最纯情的礼赞。它让读者的情感净化,给予人们心灵生活以无限启迪。这只有具有自由人格精神的个体才能写出的,也只有拥有并期望正直挺拔的人生(高贵地活着的)的个体才能奏出的!

它从作者、读者、文中人物的三个角度出发,我以为它就是一篇抒发个体情感,启迪个体生活智慧、净化读者心灵、讴歌高贵人性的散文!

关键字: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小学语文课堂实录大全   宋庆龄故居 教学 经典 樟树

第十届现代与经典《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实录相关的文章

我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