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分类 板报设计 教学管理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科学教学 思想品德教学 小学美音体教学
幼教无忧网小学学习网小学语文教学苏教版语文课堂实录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唤醒沉睡的灵魂《船长》教学实录与研讨记录

唤醒沉睡的灵魂《船长》教学实录与研讨记录

12-01 00:29:40 | http://www.youjiao51.com | 785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

唤醒沉睡的灵魂《船长》教学实录与研讨记录

唤醒沉睡的灵魂《船长》教学实录与研讨记录

河南省濮阳市实验小学 武凤霞

课前交流。

教学现场:
一、导入新课,汇报预习情况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一次海难,同学们都拿到教材了,读课文了么?
生:读了。

师:你认为自己读得怎么样呢?能不能实事求是的给自己下一个评语?

生:我读得很通顺,而且很有感情。

师:有感情可是读书的高境界呀,你已经达到了!祝贺你!

生:我读的声音很响亮,而且没有错别字。

生:我读得不算太熟练,有些句子有加字掉字的现象,总看不准。

生:我不仅能自己有感情的读,还能把听众带到情境里去。

师:哟!这可是读书高境界了,一会读给我们听好不好?

……

二、 数读课文,感知故事内容。

 

 


师:看来,有的同学很自信,觉得自己已经读得很好了,有的同学还需要练习练习,那就请读得好的同学大声读给我听,请读得还不太熟练的同学轻声读,读给自己听,如果哪一句话读不好,多读两遍。

学生练习。

(教师边听便在黑板上写下了这几个词语:

薄雾 船舷 剖开 顷刻间 呼号 嘈杂)

师:大部分同学都读完了,但我知道这位同学刚刚读到倒数第三段“快救克莱芒!”这句话,但是因为你们都不读了,所以她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勇气,我们怎么办?

生:(轻声地)跟她一起读。

师:我听到了!这位同学提出陪她一起读的建议,你们同意么?

生:同意.

全体学生自由读。

师:(对那位没有读完的女同学),你想对同学们说句什么话呢?

生:谢谢同学们陪我读完课文。

师:我知道这句谢谢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大家的陪伴让你不再孤单,让你有了读下去的勇气。以后的学习中如果有其他同学孤独的时候,你会陪伴在她的身边么?

生:(坚定的)我会的!

师:我相信你!同学们,刚才在大家读书的时候我做着两件事情:一件是走到大家中间认真听了几个同学读书,边听边把这几个词语写在了黑板上。读一读吧。

师:第一个词谁来读?

生:薄(bao)(第二声)雾。

师:“薄”还有其他读音么?

生:“bo”(第二声)

师:在这个词语中应该读什么音?

生齐:(bao)雾。

师: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沉默。

师:“薄(bao)”一般指“一个物体上下间的距离短” (老师边说边做手势)。它的反意词是“厚”;“薄(bo)”有一个意思是“轻微”。海面上的雾轻轻的,淡淡的,叫――

生:薄(bo)雾。

师:如果雾非常大,叫――

生:厚雾。(马上改正)浓雾。

(“船舷” “剖开” “顷刻间” “嘈杂”三个词语读音不好掌握,主要让学生读熟记住)

师:(指“呼号”一词)谁来读?

生:呼号。(“号”读成第四声)

(马上有人反对)

生:呼号(“号”读成第二声)()

师:“号”读第四声时可以组什么词语?

生:号令。

生:口号

师:我们少先队的呼号是:准备着――

生:为共产主义而奋斗!

师:“号”读第二声的时候怎么组词?

生:呼号,好叫。

师:在本文中应该读那个音呢?读读文中的句子,前后联系起来判断一下。

生:应该读“呼号”(第二声),因为当时船上的人有哭的有喊的,非常的嘈杂。所以应该读二声,是号叫。(很多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师:从对这两个词语的区别中你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以后读书时遇到多音字多义词要联系上下文判断一下该读什么音,这样才不会读错。

指名读所有的词语,学生掌握良好。

(指名读所有的词语,学生掌握良好。)

师:这是一篇外国小说,你认为在外国小说里哪一类词语最难读?

生:人名和地名比较难读。

师:具体到这篇文章里还有两艘轮船的名字。我把这些词语写了下来,相信大家能够读好。

出示:

南安普顿 斯恩西岛

 

“玛丽”号 “诺曼底”号

 

哈尔威船长 洛克机械师 奥克勒大副

 

(生读,指导学生把人名读清晰)

师:什么是“大副”?

生:除了船长就是他的官最大。

生:副船长。

生:船长相当于我们的班长,副船长相当于副班长。

(生齐读词语)

师:刚才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我还做着另外一件事情,站在这里静静地欣赏,欣赏你们读书的姿态。你们读得那么认真,那么投入,真让我感动。从你们的表情上我可以了解到事情发展到了哪一个阶段,还可以感受到你心情的变化。那么,在这个故事中,哪一个镜头或者场面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呢?读给大家听好么?

(生读出相应的片断,教师相机提炼。)

师:在这一个个镜头中有一个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就是——

生:船长哈尔威。

三,走进船长 感受船长形象

 

(一)、走进危险发生的时刻

 

 


师:下面我们就走进这些镜头中,去认识认识这位船长。你认为我们首先应该走进那个镜头?

生:走进诺曼底号和玛丽号相撞的那个时刻。

师:好,我们就先走进灾难发生的时刻。自己读读第二段,你仿佛看到了那些场景。

(生读书后汇报。)

生:我看到了“玛丽”号在夜雾中笔直的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了过来。十分吓人!

生:我看到了“诺曼底”号的侧舷破了一个大窟窿,海水哗哗地往里灌。

生:我听到了两船相撞的时候发出的那一声巨大的响声,还感受到了船身可怕的震荡。

师: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有这样的体验。

生:我看到了海水中男人、女人、孩子奔跑呼喊哭泣,船上乱得不可开交。

师:是的,海难发生了,海水汹涌而入,惊恐万状的人们四散逃命。谁来读读这几句话,让我们感受到那种惊恐和慌乱。出示:

只听一声巨响,“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一生读,节奏比较慢。)

 

师:同学们有什么建议送给她么?

 

生:语气要有所变化,比如“男人、女人、孩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这些词语要有变化。应该读得快一点。

 

生:还要把自己沉浸在那个场景里,好像看到了人们在奔跑呼号。

 

生:语气不能太柔软。

 

师:(对刚才读的同学)想不想再试试?

 

(生点头,再读,很有进步)

 

师:你真会学习,同学们的建议马上就能化为自己的本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她!

 

如果能亲身感受当时的气氛,大家会读得更好。我们一起走进那场灾难.

 

(播放声音)学生听的时候表情各异,但表现出的都是紧张。

 

师:有什么感受呢?

 

生:我感到了紧张。

 

生:我感到毛骨悚然。

 

生:我感到脊椎骨冒冷汗。

 

生:我感到这场景真是太可怕了。

 

师:我们一起读这段话。

 

(二)、走进救援的情景

 

1、走进船长的命令,一问船长

 

 


师:灾难就这样猝不及防的发生了,在人们惊慌失措,四散奔逃的时候,船长呢?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哪一个镜头让你感受很深呢?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一会儿来交流。

 

生: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发布命令的镜头让我体会深刻,联系上面人们的惊慌失措,我更感受到了船长的沉着。

 

生:从船长的命令“妇女先走,乘客跟上,船员断后”看出来他很为别人着想。

 

生:为别人着想还表现在他说“把六十人全都救出来”,他忘记自己了。

 

师:船长让船员“断后”,你怎么理解这个词语?

 

生:“断后”就是走在最后面。

 

生:船员的责任是保护好乘客的安全,所以应该把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乘客。

 

师:它有一个词用得非常好,让我们明白了船长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责任。(板书)

 

师:再读读船长的命令,想想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船长么?

 

生:为什么让妇女先走?

 

生:因为妇女的力气小,很多不会游泳,男人们身强体壮,容易逃生。

 

生:在西方人们都是女士优先。所以逃生也是女士优先。

 

师:不要小看这句话,它体现了一种风度……

 

生:(齐)绅士风度。

 

生:从乘客先走、船员断后我体会到了船长是一个有责任感的船长。他首先想到的是乘客和船员,就是没有想到自己。

 

生:为什么船长说“把六十人全都救出去”,他真的把自己给忘了么?

 

师:是啊,我也在迷惑不解呢?船长啊,你真的忘记自己了么?

 

生:没有忘记自己,但我是船长怎么能走在大家面前呢?

 

生:没有忘记,但我希望在逃生的时候所有人都把我忘掉。

 

生:忘记自己了,因为形势太紧急了,实在没有想起来。

 

师:无论他忘记自己没有,现在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生:把六十人全都救出去!

 

师:危急的时刻,船长“吼”出了这命令,(板书:吼)读,再读,第三遍。(学生读,声音一边比一遍高)

 

师:我就不明白了,我让大家读,再读,声音越来越低,为什么你们读的声音却越来越高?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吼”字的呢?

 

生:“吼”就是声音很大。

 

生:船长这时候必须大声吼,因为声音小了人们根本听不到。

 

师:大声吼是形势的需要。

 

生:声嘶力竭的喊叫。

 

师:我听出来了,大家都是从声音的大小上理解的。其实,船长吼出的仅仅是这几句话么?还有他的——

 

生:舍己为人的精神。

 

师:对,吼出了精神!

 

生:还吼出了当时他急于让大家安静下来的心情。

 

生:吼出了他的威严。

 

生:吼出了他对大家的关心。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呀,从这一个小小的“吼”字中体会到了这么多内涵。所以我们在读这句话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声音,还要注意表达出这中间隐藏的东西。谁来试试?

 

一女生读,语气平淡。

 

师:这么一个温柔船长的命令大家都听不到的。

 

一男生读,很有气势!

 

师:船长一样的男子汉!

 

齐读。

 

2、走进对话场面,二问船长

 

 


师:还有那些镜头让你体会很深呢?

 

生:船长和机械师、大副的对话让我难忘。我感受到了船长的威严。

 

生:还有果断。

 

师:都读读这段对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船的心脏不工作了。

 

师:多形象!机器就是船的心脏!它被海水淹了,预示着——

 

生:如果没有救援人们就被困在这里了。

 

生:不对,不是困在这里,而是要沉入大海了,因为海水在不住地往船舱里灌。

 

师:联系前文体会,更准确了。

 

生:还知道了救援时间只有20分钟。

 

生:知道了船长下命令让女人先走,那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就开枪打死他!

 

师:再读读这段对话,我相信你一定会有问题问船长。

 

(生读。)

 

生:如果真有人拥挤,船长会让开枪么?

 

生:船长刚才还说要把六十人全部救出去,怎么又要打死想逃生的人呢?

 

生:船长为什么要下命令开枪呢?

 

师:同学们很会思考,一下就钻到了问题的核心,岂实这三个问题是一个问题——船长为什么下达开枪的命令? 

 

(几个同学举手要求回答。)

 

师:大家不要急于回答,我建议你们读读书,相信你们能从文中找到支持船长的理由。

 

(生读书思考,更多学生举手。)

 

生:因为当时已经乱得不可开交了,大副二副拼命维持秩序也不行,所以船长就下令打死敢走在女人面前的男人。

 

师:我相信会有人为你补充。

 

生:我为她补充.如果不组织好秩序,也许会有不少身体弱的人被挤到海里淹死。

 

生:也许会把小艇挤翻,造成更多人死在大海中。

 

……

 

师:同学们说的这些后果都有可能发生,所以在这危急现场,船长威严的下达了自己的命令。

 

(生齐)

 

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面前,你就开枪打死他!

 

师:还有第二个理由支撑船长的这个命令么?

 

生:救援的时间只有20分钟。

 

生:在20分钟的时间内救出六十人,时间十分紧张,如果人们因为乱挤乱推耽误了时间,让更多人死亡,还不如杀一儆百。

 

师:你的意思是开枪是为了让更多人生存,对么?

 

生:对,牺牲少数人,救出多数人。

 

师:看来,在这紧急关头,时间就是生命!所以,船长的命令有力而又严厉!

 

(生齐)

 

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面前,你就开枪打死他!

 

师:把这句话再送到这组对话中,体会体会那简短那有力!

 

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分角色读。(气氛庄严)

 

 


3、走进牺牲的场面,三问船长

 

 


师:还有那些镜头让你难忘?

 

生:船长让救助克莱芒的镜头中让我难忘,我感到船长真的没有忘记任何一个人。

 

生:船上的秩序变得井然有序起来,我知道人们都被船长震慑住了。

 

师:是靠枪么?

 

生:是

 

生:还有他的品质。因为“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这个伟大的灵魂就是船长。

 

生:人们从他的话语中感受到他对大家的关心,所以才会井然有序。

 

 


生:还有这一段让我感受到船长与众不同,他竟然一句话也没说,一个手势也没做。他心中在想什么呢?

 

师:是啊,船长在想什么呢?这位同学又向船长发问了。都读读,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船长么?

 

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生:你为什么没有逃走呢?

 

生:你是船长,应该会游泳啊,怎么就死了呢?

 

生:“玛丽”号应该放小艇来救援,为什么没有呢?

 

师:同学们问了这么多问题,其实只是一个问题的不同角度。这个核心问题就是船长为什么没有逃生?现在你们就是船长,你怎么解答这个问题?

 

生:我要逃走已经没有时间了,小艇到不了我身边。

 

师:是的。轮船下沉的时候会带起漩涡,掀起巨浪,小艇根本无法靠前。

 

生:六十个人都救出去了,我已经没有牵挂了,我还是陪我的轮船吧。

 

生:我和这只轮船生活了好几年,他是我的朋友,我不能让他一人沉浸大海,我要陪伴他。

 

师:他把船看成了自己的朋友。

 

其实,他又没有机会逃生,为什么不逃生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最后走向死亡的时候一句话也没说,一个手势也没做,就像一尊黑色的雕塑慢慢沉入大海!

 

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生读。

 

齐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沉浸在那一个个让我们难忘的镜头中,一问,二问,三问船长,在这心与心的交流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呢?

 

生:沉着。

 

生:果断。

 

生:镇定。

 

生:临危不惧。

 

……

 

师:这样的人我们送他一个称号——

 

生齐:英雄!(板书)

 

师:让我们用心诵读这一段话:

 

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知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四、走进生活呼唤英雄的回归

 

 


师:这是一篇100多年前的小说,100多年过去了,今天读来依然让我们深受感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需要船长这样的英雄。尤其是灾难来临到我们身边的时候,下面请同学们跟着我走进另一场灾难,看看10年前那场发生在我国新疆克拉玛依的那场大火吧。

 

12月8日16时,克拉玛依教委组织15所中、小学15个规范班和教师家长等796人在友谊馆为检查团进行文艺汇报演出。18时20分左右,舞台上方的一盏照明灯烤燃了附近的纱幕,坐在前排的人们闻到了一股淡淡的焦糊味道。一分钟后火势迅速蔓延,电线短路,所有灯光瞬间完全熄灭,高高的幕布带着火苗向人们砸来。友谊馆内浓烟滚滚,到处都是火光,人们混乱了,生存的本能开始让人们疯狂逃窜……

 

(生静静地看着文字,听着朗诵,教室里鸦雀无声。)

 

师:听到这里,你希望事情如何发展?

 

生:我希望火突然间熄灭了。

 

生:我希望有一个人能组织大家撤退,让所有的人都撤出火场。

 

生:我希望大火还没有燃烧起来的时候就被及时扑灭。

 

生:我希望大人们能让学生先逃离火场。

 

生:我希望没有一个人伤亡。

 

师:是的,同学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事实又是怎样的呢?请看——

 

(出示文字)

 

这时,一位领导模样的人拿着话筒高喊:“孩子们,都别动!让爷爷叔叔先走,让领导先走!”孩子们听话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当领导们都撤出以后老师才开始组织同学们撤退,但此时人们的衣服被烤焦了,头发被灼热了,没有办法呼吸。他们就着火光疯狂地冲向各个门口,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继续向前。然而断电后不久,原本开着的卷帘门突然掉落下来,而此时其他几个供人逃生的安全门全都死死关闭着,掌管钥匙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去向。此时的友谊馆变成了一个完全封闭的大火炉。反应快的一批人成功逃生,而剩下的人们则成了火炉中肆意烘烤的人肉燃料,仅仅过了二十几分钟,一切都结束了。

 

师:又一个20分钟,和诺曼底号上能够救援的时间几乎完全一致,诺曼底号遇难的结果是什么呢?

 

生:是除了船长,60个人全部得救。

 

师:而这场燃烧了20分钟的大火的结果呢?

 

(出示文字)

 

当时现场共有796人。在20分钟的大火中,死亡325人,其中288中小学生,36名是教师。死难者中近百名孩子时被人挤死或者活活踩死的。在许多孩子弱小的身体上,由成年男子的大皮鞋印,也有成年女子的细若尖刀的鞋跟采下的血洞。

 

(教室一片安静极了,所有的孩子都愣愣的坐者,没有人表示什么,但很明显,痛苦就写在他们的脸上。)

 

师:死亡325人,其中学生和教师324人!近百名孩子是被踩死或挤死!

 

(学生的情绪激昂起来,有的女孩子脸上挂着泪水,但依然没有人说话)

 

师:同学们,我想知道,如果在这场大火中有“船长”在,我们听到的可能会是怎样的喊声?

 

生:他会喊:“请大家安静,让孩子们先走!”

 

生:他会喊:“男人们把机会让给孩子!”

 

生:他会喊:“保护好孩子们,让妇女和儿童先走!”

 

师:如果真的向同学们想象的一样,那烈火中又会出现怎样的局面?

 

生:很多大人们静静地坐在那里,孩子们在老师的组织下撤退。

 

生:友谊馆内没有一点混乱,大家都在有条不紊的做自己的准备。学生们以最快的速度逃离了会场。

 

生:在学生们完全撤离以后男人们才开始迅速外撤。

 

生:一个人摔倒了,很快被后面的人扶起来,没有哪一个会踩着别人的身体往外冲!

 

师:如果真是这样,这件事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生:孩子们全部逃了出来,没有一个伤亡。

 

生:只有极少数因撤退不及时死在大火中。

 

师:为什么?为什么事情没有按我们预料的发展呢?因为在那场大火中缺少了一个船长这样的英雄!无论何时何地,在危难降临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需要英雄,我们呼唤像船长这样沉着果断,视死如归的英雄出现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再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话,把船长英勇献身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里。

 

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作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师:下课。

有些课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的 ——评武凤霞老师《船长》课堂[安徽] 吴礼明

“有些课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的!”这是武凤霞老师的《船长》课堂给我的第一个直接而真切的感受。小学太需要这样的课堂了!与我怀着同样想法的,除了一线的教师们,还有站在管理层的校长们,听朋友说,有不少校长都很听听想武老师的《船长》这一课,甚至要将她单独请到自己的学校里去“亲自感受一下”。这使我对小学的教育尤其是语文的教育又增加了足够的信心。不过,我还听到个别老师竟然这样说,拿我们新疆克拉玛依的那场大火与国外的这场救险比较,这不是在揭我们自身的伤疤吗?在这种不和谐的声音,又使我们更有理由要为武老师的这一节课叫好了。因为当我们掀开了那一层蒙在我们面上似乎很含情脉脉的面纱的时候,“人性”的种种解读就直楞楞地横亘在我们的面前了。 (一)唤醒沉睡的灵魂 《船长》一课,如果仅仅满足于一点字词教学,像“薄雾”“船舷”“剖开”“顷刻间”“呼号”“嘈杂”等,其实在课堂上不消说武老师,很普通的教师即可完成,但对“船长”“责任”“英雄”等等词语的解读,可能就不是我们翻看字典所能够做到的了。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将这一篇课文“很知识”地讲解一下,知道在某个时间和地点一个船长拯救了一船人的生命,可能就不会给人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更不消说刺激我们的心灵深处,引发强烈而持久的震撼了。但是,要看到,这种“很知识”的讲解,至少还是目前小学课堂的“常戏”。 这种“很知识”讲解的封闭式课堂与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因过分注重于对知识的传授与对知识的回忆,把学生禁锢于教师、教材和教室,完全割裂了学生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使语文教学严重滞后于社会生活及其需要是分不开的。而当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和应用的当代教学,越来越要求把学生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力求使他们走出传统语文的封闭、单一和滞后的时候,对教师来说,我们不仅仅需要对知识的关注,更需要有超越单纯而狭隘的知识的对生命的关注。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孩子心灵里流出的诗心与才华,需要他们发自他们灵魂深处的郁勃的生命意识和发亮的精神思想。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再满足于乏善可呈的以识记为主的“字词式”教学,也不能仅仅满足于体会一两个字词的所谓与字典里无差别的解释;而要由字面的理解,进到词内,再进到用语言无法表达的无限而深刻的生命体验。 对我们来说,我们需要将沉睡的文字变成眼前可视的现场,让文字里的场景回到现实之中来。我们看到,通过武老师的种种努力,文字背后的由嘈杂而渐趋平静的声音,人物的心跳与呼吸,他们的想法和有力的动作,都直现于面前了。她做得很成功,而我们的学生也很优秀。这种优秀不是表现在如何“配合”老师,而是对文本的入境而深刻的理解。当然,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了那种孩子还没有投入到具体情境中的笑声,但渐渐地,笑声没有了,孩子的脸上严肃了,特别是当屏幕出现了“新疆克拉玛依大火”文字时,我们感到了窒息,而孩子们甚至也止住了呼吸——课堂上可能有两、三秒的时间停歇——这种巨大的无声震撼着每一个心灵,只要他或她是活着的人。那种人性的强烈的反差,那种生命的焦味,都通过课堂的场景表现了出来。这是那些仅仅凭借一些小技巧、事先在课堂上安插一些发言的枪手的老师是永远都无法理解的,也是他们永远都做不到的。课堂上感人的细节是永远不能通过做假来表现的。武老师以她自己的课堂实践告诉人们,小学生也可以做到,而且做得非常的好。这使我们看到了来自于小学课堂上的巨大的能量。这使我们仍然相信,点燃孩子心灵的火把,对教师来说究竟有多么重大的意义。这就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之所以优秀的所在了。一种久远的感觉突然涌到眼前,我们看到,有人感慨了,有人流泪了。 (二)直逼灵魂的审问 当然,武老师并没有满足于对文本的一般的解读。照理说,将这一文本的“船长”悲壮的形象挖掘得比较充分的时候,课堂似乎可以结束了。但高明的教师并不满足于这一点。“新疆克拉玛依的大火”是一大手笔。这场大火很让“卫道士”们痛苦,也让很多教师兴奋和激动。这精彩的一笔,直逼人人的心灵,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文字给人的力量是与阅读个体的生命体验是密切相关的。体验越丰富,则获得的感受与理解就越强烈。而这种强烈反差里,可以让我们更逼视人性的真实。很多孩子回家谈得最多的就是这一堂课上的感受,甚至到现在还有很多谈论,不能不说这一课真正走进了孩子的心中,甚至一辈子也难以忘怀了。同时,我想,武老师这一设计决非仅仅是一个技术设计。这里包含了武老师对教育的真诚的理解,对人生的深切的理解,和对人类不幸的深深的同情。也就是说,支持这一设计的是其背后的技术观和思想观。我们说,文本是一个个沉睡的灵魂,需要读者,在课堂上需要教师和学生来唤起;但这种唤起似乎并不轻松。很多人漠视孩子,尤其是小学生的阅读需要和心理期待,总认为教师可以将一切“灌输”给孩子,似乎做人的道理,人生路径的指示都可以设定规范,这其实不要说是愚妄,至少也是荒唐的。孩子幼小的心灵需要培育“善”的种子,而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语文课堂上就能播种一颗生命和精神的种子是多么的重要啊。《船长》一课,通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救险,告诉了我们人类在临难时的悲壮、维持良好秩序的感人:这是对人类生存意志的一场考验。这个“秩序”就是人类的道德法则,人类的生存意志,和面对死亡威胁时的理智。“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场面混乱不堪,这是一种比灾难更可怕的东西,但人类是理性的,有秩序的,通过这一场救险从一个侧面让我们看到了“人类”这个种族的伟大。这个文本我们毋宁看着是人与困境较量的一个隐喻。这个演绎了伟大叙事的文本,在今天尤其要被恢弘光大的。 确实,出现在诺曼底号上人与大海的较量,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自然的残酷与环境的恶劣,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类要拯救生命、拯救自身——船长的舍己为人、沉着与牺牲,船员们的舍己忘生、忠于职守,乘客们的服从指挥等——而迸发出的扣人心弦的人性的力与美。尤其是船长最后的牺牲更给我们以动人心魄的震撼!余秋雨说:“有时人与自然较量得十分吃力,两相憋劲,势均力敌,那就会产生峻厉、庄严、扣人心弦的悲剧美。由于这种美衬托了人类严峻的生存状态,考验了人类终极性的生命力,因此显得格外动人心魄。”(《夜雨诗意》)我相信,凡是上过这一课的孩子,都不会忘记那座沉入大海的雕塑,都会记住这位英雄,记住这位英雄的船长的!确实,100多年过去了,我们读起来依然感到震憾,依然对船长油然而生崇敬,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需要他,我们需要英雄!甚至人人需要成为英雄!而这场震惊全国的十年前的“克拉玛依大火”,告诉我们,我们依旧有很多窘迫的环境,依旧有很多必须正视的严峻的问题。不能像我们个别老师那样,以为是暴露我们的“丑”,那么,面对288名小学生、36名教师的死难,我们将何颜以对呢?如果我们不能正视现实,那么类似于不久前洪水的肆虐,发生在黑龙江地区的孩子遇难的事件就会不断地发生了。所以最可怕的不是掩“丑”,而是比这种掩盖更可怕的、在我们一些人身上泯灭已久的良知还没有召唤回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我特别感谢武老师和她的《船长》这一课。 (三)人性课堂的张力 当然,这一课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还与武老师的课堂导向是分不开的。我觉得当代课堂教学,至少不能忽视两点价值取向:一是不能忽视充满课堂生命的活力的“学生主体教学价值观”。课堂教学不但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的生命活动过程。课堂教学应该以人为指归,一切预前性的设计以及课堂上的具体行为都必须满足于学生的发展和需要。课堂是否完美并不重要,关键的是,当前课堂上的一切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未来。教师必须提高这种意识,无论是公开课,还是自己的常态课,都要首先重视这个问题。二是要努力建立有序、和谐而民主的师生合作的人际关系。课堂要突出教育过程的生命性,就得注重形成课堂的“公共话语空间”。传统的课堂只以“讲解”而不及其余。而课堂教学需要现场化,则意味将课堂的一切因素纳入视野,教师要做很多的事情,比如缓解课堂紧张的气氛,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融洽师生关系,等等。在课堂上,一个精明的教师总是注意跟随课堂的具体情势作出相应的变动。所以,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具体实施,教师必须时时关注课堂的走向,而不是高高在上地“主导”(实际上是隐蔽的灌输)。(拙著《建筑生命的课堂》第82-83页)这两点,通过武老师的《船长》实录,读者诸君自有明鉴,不消我在这里重复了。 这一课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还与武老师的激情的课堂张力是分不开的。一个老师的激情,本身就是一种生存的能量的绽放,这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感染力。这一点,无论是课堂上的学生,还是听课的老师都比我有更切身的感受的。这种“激情”与“张力”,是更广意义上、教育本体论层次上的表演。李政涛说:“从最普遍的意义上,表演是人类的基本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之一,它是作为生命存在者的人对某种角色存在的主动承担,即是通过对角色的表现和显示而实现的以使他人确信为目的的自我投射、自我呈现,并最终达成的自身敞露。……表演问题的实质首先是人的问题,展现的是表演者整体的生命存在。”(《教育生活中的表演——人类行为表演性的教育学考察》) 小学的教育怎么做,离话题太远,姑且不论,但小学语文的课怎么上,小学的语文文学课又怎么上,我想,就可能是不能不面对的直接而尖锐的问题。但让人欣喜的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已发生了一场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大量具有冲击力的新颖课例,和一大批知识渊博、见解独到的菁华教师纷涌叠出,深锐而具有巨大的穿透力。他们的大量课例,已经成为课程改革在课堂方面的重要成果。不少名师专家思想底力深厚,紧密结合当前教育教学,既激发热情,又开启视野,更指路说径,让普通老师们有时时意想不到的收获。武老师的这一课的意义和价值就在这里。
泉城余韵 12月12日凌晨5时,我们一行20余人,在杏坛圣徒李升勇校长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奔赴泉城济南,参加李不骑马组织的“全国不同风格、不同流派名师观摩会”。短短一天的时间,却给了我终生难忘的记忆,因为就在这一天,我与全国最先进的语文教学新理念有了美丽的邂逅。 (一)、还语文课堂真面目——学生是主体,老师是领航员。 不论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窦桂梅的《晏子使楚》,江苏特级教师张康桥的《林冲棒打洪教头》,还是济南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陈殿军的《小实验》、河南濮阳市实验小学武凤霞的《船长》,这些课都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的小学课堂再也不是老师唱主角,学生围着老师转,跟着老师的思路向前行。而是老师只是参与者,是学生探索路上的领航员,课堂真正的主人是学生,学生的喜怒哀乐控制着整节课的节奏。我们为师者只有从幕前走到幕后,还孩子展示的舞台,放手让孩子去创造、去思考,才能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收获。比如武凤霞老师执教的《船长》,在教学中,武老师并没有按自己的思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借助文本引领学生进入情景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船长,走进危险发生的时刻,和船长、船员一起经历救援的情景,最后亲眼目睹船长牺牲的场面,体验船长的伟大。学生在自我体验中受到了心灵的震动,真切体会到了英雄的伟大。 (二)、给文本添活力——超越文本,体现人文性。 我们都知道,语文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课上,我们绝不能局限在文本的传授上,为课文而教,而是应该透过文本,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提升能力。此次的名师观摩会,让我欣喜地感觉到,名师们的教学都注重了工具性、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武凤霞老师的《船长》,引领学生们走进生活,回忆了克拉玛依那场无情的大火,呼唤英雄的回归,告诉孩子们,这个世界是需要英雄的,而英雄就在每个人身边,要勇于做英雄,乐于做英雄,做有责任感、民族心的英雄。窦桂梅老师的《晏子使楚》,带领学生们跨越时空,来到了昔日威武的楚王面前。在和楚王的针锋相对中,孩子们明白了不卑不亢、国强民不弱的道理,知道了做人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所有这些,给本来枯燥的文本增加了丰富的生活内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活了起来。 (三)、用情引领学生,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名师们的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对学生的爱。无论是一个眼神,还是一个动作,都透着他们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赏识。窦桂梅老师的窦氏激励语,既恰当准确,又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听者内心暖意融融。武凤霞老师拍拍学生的肩膀、握握学生的小手,举手投足间俘获了学生的内心——多可爱的老师,我一定好好表现。以情感为主线的课堂是一个欢快的课堂,在情与情的碰撞中,师生之间的灵感火花随时迸发,怎能不提高课堂效率呢? 听名师的课,让我明白了:爱学生不是一句口号,而应是脚踏实地的行动。今后,我要从真心喜欢学生做起,吸纳新理念,让我的课堂变精彩。 乐陵市第一实验小学 李英

 

 

耐人寻味,激情不断的课堂

 

——听武凤霞老师执教《船长》

 

作者: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临城实验小学 庄伟 邮编:277000 2005年11月29日

 

有一种话语让你听了永久回荡在耳边,有一种人让你见了永久回放在脑海中……而那这一次的话语就如汹涌澎湃的海水洗刷了我那已经堆满绣气的大脑。正值小雪时节,寒意袭来,可是在枣庄剧院却是留下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每个老师心里是那么的暖和,脸庞映起了不仅仅是兴奋,还有钦佩、思索……老师们都被这位年轻、漂亮的全国特级教师武凤霞所执教的《船长》一课深深的感动着,完全陶醉在她那声情并茂,惟妙惟肖的课堂教学之中。武老师用她那慈母般的爱使课堂无处不充满对孩子的关爱,无处不充满语言的幽默诙谐,孩子们紧跟着她的步伐使朗读就像大海的浪花激起了一个又一个巨浪。在这里让我们穿越时空,再次聆听教者的天籁之音,再次分享学生的心灵悟语,再次感受那精彩课堂的摄人心魄的魅力。

 

一、拉近距离,走入学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武老师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课始阶段并没有进行教学,而是在前面老师介绍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刚才老师的介绍,你对我有那些了解?”有的孩子说她是河南濮阳的老师。老师抓住这一点很快的进行了表扬:一听就知道你是个注意倾听的孩子。这简单的一环节不仅仅拉近的师生的关系,而且教会了孩子要养成学会倾听的好习惯。接着武老师又问孩子你怕什么?过渡到“我”怕什么?很自然的就引入了大海,引入了船长……看似简单的导入,却对学生进行了思想、习惯等教育,就像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切都那么自然,这样的教学怎能不让学生喜欢,不让我们佩服呢!

 

二、词语比较,惟妙惟肖

 

{片断分析1}

 

师:看这个字“呼号”,谁来读?

 

生:这个“号”有两个读音,一个读há0;一个读hào

 

师:你看他多厉害,知道了它是个多音字,二声怎么组词?四声的时候又该怎么组词?(生组词略)那在这里它读二声还是四声呢!

 

(有的孩子说二声,有的学生说四声)

 

师:说话要有理有据,才能让人信服,到底应该读几声呢,我觉得你们还是把那句话前后连起来再读一读,然后再做最后的选择。(学生很投入的进行朗读)

 

生:在这里应该是二声,因为二声有号叫的意思,而四声则是口号或者是号召的意思,课文中这个字的前面是说船长在呼号,所以我认为是二声。

 

师:从中你学到了什么学习方法……

 

吴忠豪曾经说过“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是消极语言,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汇是积极语言”,面对一个很熟悉的词语,武老师并没有自己告诉学生词语的读音和意思,而是通过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会得出的答案,这不仅让学生读出了文字的内涵意思,而且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

 

三、反复朗读,再现文本情境。

 

《船长》是一篇比较长的课文,按照以前的教法,就是让学生说说船长怎么样?他为什么要去救别人?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等问题。但是,武老师却是以让你最难忘的镜头展开了朗读,让学生通过说自己最难忘的镜头以及从中体会到什么展开了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再次走入那场海难的现场。通过朗读、交流之后,学生在交流、倾诉时精彩不断。特别是对那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指导朗读激起了在场听课老师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片断分析2}

 

师:这一段有两个词语“简短、有力”,能简短、有力地通过读表现出来吗?你来读?(一学生读)

 

师:还不够简短、有力,你来读---“洛克机械师在哪儿?”(声音很小)

 

师:这是一位温柔的船长,谁再来读。

 

生:洛克机械师在哪儿?(声音比上次大多了)

 

师:你是一位严肃的船长,谁再来读。(生读)

 

师:再简短些。

 

生:洛克机械师在哪儿?(简短有力)

 

师:一起读。

 

师:感受到那种简短有力、紧张了吗?再看这段对话,我相信还有问题要问?你想问什么?

 

生:船长真的会开枪吗?

 

师:再把这段文字还有上面的文字连起来读一读,看看为什么船长会下达这个命令?他真的会开枪吗?

 

生:因为人们都在争抢着离开这里,如果不加以制止的话后果就不想而知了。

 

生:船长是为了顾全大局……

 

师:从这里你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么样的船长……

 

反复的朗读,对话,老师也参与了其中,会场掌声阵阵,都被孩子们那简短有力的读书声深深的吸引住了。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传统的阅读教学重视知识传授而不重视学生自主阅读和感悟;重视老师生搬交参内容地灌输,而不重视学生个体的独特理解和体验;重统一的理解而不重学生的多元谢读和有创意的阅读。文本结构中存在着大量的空白、省略和模糊之处,甚至每个句子中都有未写出来的地方,因此文本就像一张不满空洞的鱼网。读者把文本作为自己的对象,在对象化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经验和想象的东西注到文本的描写之中去,使文本变得更具体了。武老师为了更好进行个性化阅读,引发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加入了独特感悟,体验和理解,让文字活现在我们面前。

 

三、关爱是一株阳光,幽默是一缕春风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武老师在课堂上,把信任的目光投向了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了每一位学生,把温馨的微笑洒向了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了每一位学生,真正的倾听、关注学生:当孩子们不敢读的时候,她告诉孩子们:读得不好的学生读给自己听,一遍不行两遍,相信自己没错的;当孩子们提出不出问题的时候,她真诚的告诉他们:我可耐心了,我相信通过阅读你们一定能找到问题;当孩子说的非常精彩的时候,她说:说的多好啊!我都忍不住要为你鼓掌呐喊了……这就是我们的武老师,她用她那激情的态度,精炼的语言,使课堂虽在寒冬之中却飘荡起春风,充盈着欢笑,消除了孩子们心中的拘束和紧张,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四、故事升华,渗透情感教育

 

刚认识了英雄船长,又让克拉玛依那场熊熊烈火燃烧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结课时,武老师在屏幕上播放了克拉玛依发生的那场大火,音乐的渲染再加上她那精彩的讲说,走入了同样经受二十几分钟火难的孩子、老师之中,惊人的数字---死亡325人……让在场所有的老师同学不平静了,心底出现了以火、愤怒,就在这时候老师抛来一个问题?你希望出现什么样的场面?如果有船长这样的人出现结果又是怎么样?这样的时刻震撼了每个人的心。就在那一刹那武老师让孩子们再一次走入文章,齐读最后一段话,永恒的记住了船长……

 

一个多小时就这样过去了,直到孩子们离开这里我还在回味那充满炽热浓烈的激情课堂,武老师将文本与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走入了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书里书外的生命息息相通。在十分投入地进行情境的创设和“入境”地铺垫、积极的引导和旁白式的点拨,对学生的心灵和智慧进行启迪,进而层层推进,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得到了审美教育,也进行了个性化的教育。她那富有亲和力的面孔、幽默、激情的语言、扎实的基本功,独特的教学风格永久的留在我的脑海里。独特的课堂,精彩的讲座让我深深认识到人要有自己的追求,要有理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进步,此外还要拥有一份关爱孩子的心,就如一句话所说:爱,像空气一样,时刻在我们的身边;爱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爱是一部生动的人生教科书;爱是一谭清澈见底的泉水……

有一种位置叫语文教师

——由武凤霞《船长》的教学所引发的思考

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 张康桥

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当然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要做文本也就是作者的知音,这是毋庸质疑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许多老师是以作者代言人的身份出现的,于是,他们尽量要坐在作者的身边,越近越好。

教师要做读者也就是儿童的知音,这也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也有许多老师是站在学生这一边的,他们尽量要坐在儿童的身边,也是越近越好。

坐在作者身边,可以宣称:我就是作者的知音,我的话就如作者的话。时间长了,教师甚至可以说:我就是语文。其实,语文了未必还是教师。我不反对做作者的知音,只是提醒别忘了“教师”这个主要的词语

坐在儿童身边,意味着我和你们一样,是来共同阅读共同学习的,只不过我的阅读经验丰富——我是阅读中的首席。这或许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但我又要提醒别忘了“语文”二字。

语文教师究竟应该“坐”在哪儿?

武老师的《船长》一课,我认真听过。应该说老师的语文素养是很高的,对文本的理解也是很到位的,可是她没有代言,而是从介绍文本与学生相互“认识”开始,引领学生“看”准了,仿佛在说,“我向你介绍的人是他不是别人”,这里的“看”就是通过读准课文,准确地理解生字词,这就是语文的方式。接着的一句话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故事中,哪一个镜头或者场面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呢”?又好像说,“他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实际上是要求学生概括,当然是语文的方式,于是,学生与文本的交往开始慢慢深入。显然,武老师的位置坐在了学生与文本的中间,以语文的方式介绍学生与文本相互认识、了解。

以语文的方式,相遇相识还要相互询问相互理解,在“船长、机械师与大副对话”的教学中,武老师先是说,“读这段对话,我相信你一定会有问题问船长。”其实是说,“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作者吗”?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武老师又说:“我建议你们读读书,相信你们能从文中找到支持船长的理由”。实际上说,“你听,作者是怎样回答的” ?在这里,教师还是坐在了学生与文本的中间,但不是介绍而是促进学生与文本相互交往与理解,接着的每一次诵读“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面前,你就开枪打死他”,都是一种读者与作者的“合唱”。

 

这样的“合唱”传递出的是一种爱。但“恋爱”的是学生与文本,武老师很清楚自己的位置,还是说:“是啊,船长在想什么呢?这位同学又向船长发问了。都读读,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船长么”?然后还是学生倾听作者的声音,最后引出一个克拉玛依大火的文本,也是为了突显英雄的价值。当然,这样的引用是值得商榷的,理由有两点,一是学生自己能从当下的文本中感悟英雄的价值,只要创设一个“恋爱”的情境——引领孩子想象此时获救人们的心理活动,就能解决问题;二是这样的引用使得教师的位置游离了一直保持的中间状态,偏向了作者,言外之意:“你看,这个船长多么伟大,这个文本多有价值,你们应该爱他,如果不爱就太没道理了!”这有道德“镇压”的嫌疑。学生与文本的恋爱是他们自己的事,教师做的可能就是介绍、促进和创设“恋爱”的情境,而不是劝说甚至“镇压”学生爱上文本,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不过,瑕不掩瑜,《船长》一课的教学使我感悟到了语文教师的位置,坐在学生与文本的中间。

 

让学生爱上语文比爱上教师更重要!

关键字: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小学语文课堂实录大全   记录 教学

唤醒沉睡的灵魂《船长》教学实录与研讨记录相关的文章

我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