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
师:……叶老先生他在改编这个之前,也是根据别人、前人的故事改编的,那好咱们现在呀,就重点的看看,关于对人物的性格的塑造上,和人物的描写上,我们的叶老又在什么情况下,他来塑造刚才我们读到的,那个牛郎织女的形象的呢?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抬头看看这图画面,我不说,同学们会有一种这种想像,关于这个内容的描写,同学们可以看看这一段话。这是一个版本对牛郎的描写。
生:牛郎躲在树林里等着,一会儿,七个仙女来了,她们一个个脱了衣裳,扑通扑通跳到了水里,牛郎瞅准了那身红衣裳,窜过去抓起来就跑……
师:哎,叶老给我创造的牛郎心眼好,憨厚,这个牛郎给你什么印象,这是什么样的牛郎?
生:我觉得他呢,是一个挺会动脑子的牛郎,他为了让织女留下来,而抱走了她的衣裳,我也觉得这样的牛郎,放在这个民间故事里面好像有点太不好了。
师:怎么不好?
生:觉得他有点莽撞,发
师:发什么,你刚才说了一个字,他俩悄悄地说“发色”,不好意思说出来。抢你衣服你愿意吗?尽管里面藏着当时有一段中华民族的文化,但是,其实民间故事也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确这样的牛郎在你们心里有一种别样的滋味,还有呢,大家看,这是叶老,我们的文章改编的,读一起:
生:他们两个在树林里相识了。
师:你有什么感受吗?
生:我认为说,他们两个在树林里面相认了,就是说,织女是心甘情愿嫁给牛郎的,而不是被牛郎强迫,让我们有那么大的想像空间。
师:你说的多好,他们两个在树林里相识了,根据我们每个同学们的感情,和生活的感受,展天想像的翅膀,他们两个想怎么相识就
生:怎么相识。
师:所以你可以任意的去想,多么含蓄为美的表达呀,亲爱的同学们,你说在民间故事里,你要真的写出来,怎么的,多少庸俗啊,读读叶老的这句话,好好读,开始:
生:他们两个在树林里相识了。
【评析】
课堂实录前面有个备注:该课文是根据叶圣陶文章改编的。选自苏版教材。
“该课文是根据叶圣陶文章改编的”,说明课文中有些话不是叶圣陶的原话。执教者如果误把教材编辑的这些话当成叶圣陶的话,以下的一些比较可能就会出现差错。
改编后的课文中编辑的话不少,其中“牛郎和织女在树林里相识了”,这一句就是教材编辑的话,这也就是教者和学生反复多次说的那句话:“他们两个在树林里相识了。”
何以见得“牛郎和织女在树林里相识了”这句是教材编辑的话?我手中有一本1987年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其中有《牛郎织女》一课,课题注解说“根据民间传说编写”,我到网上查了一下,这个版本的作者是叶圣陶。正是这个版本中有这样的描写——
老牛说的是下边的话:“明天黄昏时候,你得翻过右边那座山。山边一片树林,树林前边一个湖,那时候有些仙女正在湖里洗澡。她们的衣裳放在草地上。你要捡起那件粉红色的纱衣,跑到树林里等着,去跟你要衣裳的那个仙女就是你的妻子。这个机会你可别错过了。”
而苏教版《牛郎织女》中是这样编写的——
原来是老牛在讲话。老牛说:“明天黄昏的时候,你翻过右边那座山,山边有一个湖,湖边有一片树林。在树林里,你会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可别错过了这个机会呀!”
如此说来,与其说执教者拿“另一个版本”和“叶老的原文”比较,不如说是拿叶老的原文和苏教版课文比较,是对叶老原文的批判。当然我并不是说叶老原文有不当之处不能批判,而是说教者通过不同版本比较颂扬叶老的时候,客观上批评了叶老。
苏教版之所以这样改编,我想是有道理的,执教者这一比较,客观上等于把它复原了。本来“牛郎和织女在树林里相识了”是略写,可是加上师生的一番对话(师:……他们两个想怎么相识就 生:怎么相识。师:所以你可以任意的去想,多么含蓄为美的表达呀!)可比原文中拿粉红纱衣跑到树林中去相会“复杂”得多了!
《牛郎织女》教学设计(www.youjiao51.com www.youjiao51.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之
王山而